2025-10-24 13:51:38 | 拔尖网
![]()

四川警察学院招生代码是12212,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四川警察学院(Sichuan Police College)坐落在四川省泸州市,是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四川省教育厅和四川省公安厅按职责分工共同管理的一所全日制政法公安类普通本科高校。入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四川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全国第一所开展警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省属公安本科高校,是川南高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学校历史
1950年8月,川西人民行政公署公安厅公安学校成立。
1952年8月,学校更名为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安厅公安学校。
1954年12月,中央人民公安学院重庆分院成立后,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安厅公安学校撤销。
1956年5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重建四川省公安学校。
1965年12月至1966年12月,公安部实施公安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战略部署计划,筹备建立西南人民警察学校(本科),后因“文化大革命”筹备工作停止,筹备组和全国各地抽调的教师就地并入四川公安学校的教师队伍中。
1974年9月,四川省公安学校开办中专班,学校进入普通学历教育与在职民警培训并举时期。
1980年11月,四川省人民警察学校在四川省公安学校中专部的基础上建立,招收高中毕业生,主要担负培养公安中等专门人才的任务。
1980年,学校分校,先后建立四川省人民警察学校和四川省公安管理干部学院。
1984年10月,四川省公安学校改建为四川省公安管理干部学院,主要承担全省在职民警培训和成人大专学历教育的任务。
1985年起,经原国家教委和公安部批准,开始招收成人大专学员。
2000年3月,教育部经研究,同意在四川省公安管理干部学院与与四川省人民警察学校合并基础上建立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同时撤销四川省公安管理干部学院与四川省人民警察学校的建制。
2006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四川警察学院。
2011年10月,学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警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
师资力量
拔尖网
截至2019年4月,四川警察学院有教职工527人,其中专任教师332人(正高职称37人,副高职称90人,硕博士256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师、教学名师12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19年4月,四川警察学院下设7个教学系,4个教学部,开设9个本科专业,2022年2月,学校新增安全防范工程专业;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5个,省级卓越工程师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3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治安学
公安部重点专业培育点:公安技术
四川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治安学、刑事科学技术、交通管理工程
四川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交通管理工程、网络安全与执法、治安学
四川省省级特色专业:侦查学、治安学
学校荣誉
截至2019年4月,四川警察学院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四川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等称号。
2021年6月,四川警察学院政治部直属党支部被授予“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21年6月,四川警察学院治安系直属党支部被授予“泸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21年,在“新时代·新青年”2021年四川省大学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化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得舞台艺术表演类-“红歌嘹亮"二等奖。
学术科研
截至2019年4月,四川警察学院建有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社科联及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基地5个。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19年4月,四川警察学院有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公安部重点专业培育点各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5个,省级卓越工程师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3个。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警察学院警务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治安学
公安部重点专业培育点:公安技术
四川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治安学、刑事科学技术、交通管理工程
四川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交通管理工程、网络安全与执法、治安学
四川省省级特色专业:侦查学、治安学
四川省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警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四川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警察学院警务实验教学中心
四川省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四川警察学院交通管理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四川省首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刑事科学技术、交通管理工程、侦查学
四川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交通管理工程、刑事科学技术
四川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立项基地:四川警察学院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四川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公安局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代码是11561,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简称“甘肃民院”,坐落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
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学校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立足自身办学基础和发展优势,确立“以阳光品质办阳光大学”的办学理念,秉承“和合大美、自强不息”的校训,发扬“缺氧不缺志气,艰苦不怕吃苦”的精神,弘扬“刻苦、求实、团结、奋进”的校风,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
学校招生面向云南、西藏、内蒙古、陕西、山东、黑龙江等20个省区。现有各类普通在校学生11000人,由汉族、藏族、回族、裕固族、保安族、东乡族等25个民族组成,少数民族占68%。为促进学生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学校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搭建就业平台,学生满意度逐年提高,在主要生源地形成了就业竞争力强、就业质量高的社会影响力。
学校历史
1984年,合作民族师范专科学校成立。
1992年,学校更名为“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9年3月,学校升本改建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2013年6月,学校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同年7月,经省学位委员会审核决定学校增列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
2020年12月,学校被批准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696人,其中专任教师510人,占教职工总数的73%;教授50人,副教授171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35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4.85%;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22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2人,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杰出人才2人,甘肃省“555”人才工程1人,甘肃省“园丁奖”13人,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10人,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2人;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7月,学校设有16个教学院系(部),开办本科专业(方向)54个;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
省级特色专业:藏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藏汉双语)、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方向)、学前教育(藏汉双语)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历史学、艺术设计学 、体育教育、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
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安多藏文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省级重点学科:数学、设计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民族教育学、高寒生物化学
学生成绩
2018至2019学年,学校学生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在第四届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总决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学校获“优秀组织奖”;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全省“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勇担当”主题系列活动中,1名学生获摄影一等奖,4名学生分获征文、刻纸、书法二等奖,2名学生获刻纸、微党课优秀奖;第十二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有29件作品入围决赛,最终获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在甘肃省第二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获铜奖2项;在全州禁毒宣传演讲比赛中,获二等奖1项。
学校荣誉
截至2021年9月,学校党委团结和带领全校师生员工,立足高原,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有效发挥了人才培养的基地、科学研究的平台、文化传承的窗口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阵地作用,先后为民族地区培育5万多名合格人才,其中在民族教育基层一线工作者达90%以上。学校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校园”“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省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甘肃省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
学术科研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重点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研究培育基地2个等14个研究机构。
截至2020年12月,“十二五”以来,学校教师发表论文1796篇,其中在SCI、EI、CSSCI分别收录14、47、74篇;授权专利48项;出版专(译)著72部,教材121部;承担科研项目337项,其中获省级以上奖励12项。
学术资源
据2021年1月学校图书馆官网显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馆藏各类印刷型文献近62万余册,电子型文献260余万种(册),另有CNKI(中国知网)、北大法意、读秀学术搜索、移动图书馆等数据库和服务平台,电子期刊近1万种,每年订购中外文印刷型报刊1200余种。
学术期刊
《甘南民族文化研究》(藏文、季刊)是甘肃省教育厅主管,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主办,以社会科学为主,重点反映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成果的藏文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期刊设有“甘南社会历史研究” “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民族民俗研究”“藏学研究”“甘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双语教育研究”“甘南农牧经济发展研究”等栏目。
《甘肃民族教育研究》(汉文版、藏文版),学报设置“民族教育理论研究”“藏汉双语教育研究”“理科教育教学研究”“西北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安多藏文化研究”“河洮岷文化研究”等栏目。
《甘肃高师学报》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期刊。期刊的主要栏目有邓小平理论、哲学与哲学史研究、美学研究、中外文学研究、经济研究、语言与逻辑、历史学、民俗研究。期刊是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9月,学校不断提升开放办学格局,为师生发展和服务国家提供有力支撑。学校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塞浦路斯、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家及台湾地区的13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科研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西藏大学、塞浦路斯欧洲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学校为“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中国—东盟“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一带一路”标准化教育与研究大学联盟、“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等成员单位。
2025-03-26 14:00:44
2025-07-15 19:54:48
2025-04-16 05:09:50
2024-10-28 23:36:08
2025-07-25 10:38:36
2025-07-23 10:26:11